發(fā)布時間: 2016年07月18日
記得最初接觸新概念三是初一時在上海船廠讀夜校。那時我們手頭用的已經(jīng)是新版的教材,課文翻譯都直接印在課文的旁邊,本意是為了方便自學理解,不用像舊版的書那樣得翻半天才能從最后找到譯文。于是,當時還不太自覺的我每次上課都在拿中文譯文當“故事會”看,任老師在上面講得聲嘶力竭也無動于衷。結課時的考試成績不甚理想,但我還是僥幸得以通過并取得一張印有“新概念”三個字的“證書”……很長一段時間我跟別人推薦“新概念三”的時候往往只能用一個字“好”來形容,這跟當時自己迷迷糊糊學過一遍沒有太多感受不無關系。
現(xiàn)在我又一次捧起了這本“新概念三”,在比較短的備課時間里認認真真地將它咀嚼了一遍。放下書本,我馬上就懂得了為什么“新概念三”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中級英語的經(jīng)典教程——兩個要點貫穿始終:一詞多義和句法結構,而這正是大部分人通過基本語法關后最需要惡補的東西。
對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英語的作用無非兩個:通過語言測試或是職場交流。因此我們不應該苛求大家去攻一些過于細節(jié)、過于繁瑣的單詞或語法。我們應該做的是在自己現(xiàn)有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己語言的質(zhì)量。
一些人喜歡用詞匯量來評判英語能力,這其實是有失偏頗的。有些人在發(fā)揮自己全部英語庫存,用足難詞雜詞長短句后寫出來(或者說出口)的東西還是被老外評價為“不地道”的情形可謂是屢見不鮮。比如“在這件事情上保持中立”,我們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的翻譯成"keep mutual on the affair",殊不知還有更好的翻譯"take a mutual standpoint","don't take sides",甚至是最地道的"It's hard for us to sit on the fence when it comes to...",用了一個"sit on the fence"就把“難以保持中立”以最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給我們了。這些詞組搭配里用到的單詞相對mutual都是超級簡單,可是為什么往往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相對復雜的用詞和結構,而不是更為生動的其他詞組呢?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深思。況且大部分人一生當中可能常用的詞匯也就三四千個,其中最常用的單詞不過一兩千,對他們來說如何把現(xiàn)有的詞匯充分掌握才是最重要的。能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最艱澀的概念的人才是真正的語言大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學英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常用詞匯用好,用到位。我把將常用語言點熟練運用的過程稱為“語言的精煉”。
“新概念三”為何能提高語言的精煉程度?我最欣賞的就是書中非常多的詞組搭配和經(jīng)典句型,通過對這些語言點的學習和掌握,我們就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盡可能的做到語言的精煉。英語和中文一樣,文字的變化(variety)越多,好詞好句、文化諺語越多就越能顯示出你的水平,語言也就越地道。很多同學在進入大學以后紛紛抱怨自己的英語水平下降了:雖然有時能說幾個高深的專業(yè)詞匯,但是很多詞組搭配和一詞多義都逐漸淡忘了。誠然這跟缺乏訓練的機會(比如考試或者用英文跟別人交流)有關,但最主要的還是學習的方向錯誤:向著更復雜,更刁鉆邁進。因此,回歸“新概念三”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基礎,但是我們并不能以詞匯量的多少來衡量語言水平的高低。像have, get, take等單詞看似非常簡單,能夠引申出的意思和詞組卻不勝枚舉,掌握好它們的每種意思、各種詞組達到自如運用,恐怕比你去背些又臭又長的難詞有用且地道得多。還在執(zhí)著于背高深詞匯的同學們請回頭吧(當然如果你的英語水平已經(jīng)達到很高境界那另當別論~~),這一次請務必認真讀一下新概念三!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