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17年02月20日
震源是深部巖石破裂產(chǎn)生地殼震動的發(fā)源地。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稱為震中。地震所引起的震動以彈性波的形式向各個方向傳播,其強度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小。地震波首先傳達到震中,震中區(qū)受破壞最大,距震中越遠破壞程度越小。地面上受震動破壞程度相同點的外包線稱為等震線。地震波通過地球內(nèi)部介質傳播的稱為體波。體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的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一致,周期短、振幅小、傳播速度快;橫波的質點振動方向與震波傳播方向垂直,周期長、振幅大、傳播速度較慢。體波經(jīng)過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傳播的波稱為面波,面波的傳播速度最慢。
土建計量考點:地震震級
地震是依據(jù)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來劃分震級的。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多,震級就越大。中國科學院將地震震級分為五級:微震、輕震、強震、烈震和大災震。目前國際通用的李希特—古登堡震級是以距震中100km的標準地震儀所記錄的最大振幅的μm的對數(shù)表示。如記錄的最大振幅是10mm,即10000μm,取其對數(shù)等于4,則為4級地震。
土建計量考點: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區(qū)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破壞的程度。地震烈度不僅與震級有關,還和震源深度、距震中距離以及地震波通過介質條件(巖石性質、地質構造、地下水埋深)等多種因素有關。\地震烈度又可分為基本烈度、建筑場地烈度和設計烈度?;玖叶却硪粋€地區(qū)的最大地震烈度。建筑場地烈度也稱小區(qū)域烈度,是建筑場地內(nèi)因地質條件、地貌地形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而引起的相對基本烈度有所降低或提高的烈度。一般降低或提高半度至一度;設計烈度是抗震設計所采用的烈度,是根據(jù)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以及工程的經(jīng)濟性等條件對基本烈度的調(diào)整。在工程建筑設計中,明確建筑區(qū)域的地震烈度是很重要的,一個工程從建筑場地的選擇到工程建筑的抗震措施等都與地震烈度有密切的關系。
土建計量考點:震級與烈度的關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震中周圍地區(qū)的破壞程度,隨距震中距離的加大而逐漸減小,形成多個不同的地震烈度區(qū),它們由大到小依次分布。但因地質條件的差異,也可能出現(xiàn)偏大或偏小的烈度異常區(qū)。